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正文
上海市敬业中学二期规划
发布日期:2006-04-12    作者:

上海市敬业中学二期规划

(2005.2——2007.9)

  敬业乐群、和谐发展、与时俱进

 

第一章  发展基础分析

 

一、历史悠久

敬业中学创办于1748年,已有257年的历史,是上海市最古老的一所历史名校。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为敬业书院题额“海滨邹鲁”,赞誉其为培养杰出人才的地方。我校的发展经历了书院、学堂、高小、初中、综合高中和普通中学、重点中学等各种体制的变化,敬业校史的沿革,是我国学制演变的一个缩影。悠久的办学历史使我校享有很高的社会声誉。

二、积淀深厚

敬业的校名出自《礼记·学记》:“三年视敬业乐群”。朱熹解:“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乐群者,乐于取益以辅其仁也。”

    经历了两个半世纪的历程,尤其是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教育改革,我校以“敬业乐群”为核心,并将其渗透于办学思想、队伍建设以及学风与教风,形成了敬业中学优良的办学传统和特有的校园文化。这些优良的办学传统可概括为:

牢记一条校训——“敬业乐群”;

重视两支队伍——“敬业学子形象工程”与“敬业师表形象工程”;

坚持三个全面——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提倡各部门各学科的全面协作,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陶冶四字作风——“严、实、活、尖”的学风与教风。

深厚的文化积淀使敬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鉴于此,我校一直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江泽民同志在1988年为我校题辞:“浇灌今日祖国花朵,培养明天四化英才”。曾任人大委员长的敬业校友乔石同志先后于1993年和1998年,分别为我校题辞:“敬教重学,勤业育才”和“敬业乐群,唯严唯诚;崇实求真,勤勉奋进”。

三、改革现状

    我校于1999年制定了争创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三年发展规划《弘扬传统,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规划对校训“敬业乐群”按21世纪的历史发展趋势,用现代教育理念作了新的阐发,即“学会学习,学会共存”,从中引申出《高级中学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和《高级中学“参与社会,学会共存”教育的实践和研究》两项主导性课题,并以此为突破,带动学校整体改革,希冀攻克敬业改革与发展进程中传统名校如何与现代社会接轨的大课题。经数年努力,取得重大进步,尚有不足之处。

1三年(19992002年)发展规划所确定的阶段性目标已经基本实现,朝办学目标的最终实现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为学校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学校改革发展的两项主导性课题已经结题。在培养学生“与自然共存、与人共存、与社会共存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与道德、信息技术与能力”的科研中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建构的实践模式,都意味着在传统名校探索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我校取得重大突破,推进学校整体发展。

“学会共存”的实验课题促进了学校德育创新,通过建立社会教育委员会而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开放式的育人环境、传统美德与现代意识结合的教育内容、从体验到内化的德育途径等均得到领导和同行的高度评价。信息素养教育的实验课题促进了学校教育内容和手段的现代化,学校课程建设初具规模,已投入试运行的学校课程达60余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促进了教与学方式的改善;分层教学的策略得以推广,产生明显效果,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体育、艺术、科技教育等特色项目继续发展,规划实施期间获得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市绿色学校、区艺术与科技特色学校等称号。

在规划实施期间,我校基本实现校园数字化,全部教室改造成多媒体教室。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发生重大变化,100%教师达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40%以上,适应现代教育需要的信息技术、外语等专业技术水平获得长足进步。管理改革已经起步,校务公开、民主化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严格的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基本形成,先后被评为科技档案管理国家一级、上海市中小学示范图书馆等。学校连续四年被命名为上海市文明单位。

2学校深入发展必需关注与解决的问题:

前三年实验项目虽然建构了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但是深度与广度不够;校风中,“严、实”尚可,“活、尖”不足,“敬业乐群,和谐发展”的办学特色未充分显现;现有管理体制难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在课改方面,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我校还缺乏一支与名校地位相匹配的、足够数量的名师队伍。此外,校区面积较小,学生活动空间受限,教育经费相对紧缺也是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我校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化大力气解决上述问题,为新一轮发展夯实基础。同时,认真梳理和提炼办学理念,积极创设学校改革发展的新的生长点,为我校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名副其实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而努力。

(详细内容见附件)

 


点击浏览该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