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规矩才能有方圆
----浅谈行为规范训练法
人的行为要达到开化,文明,道德的要求,离不开科学系统的行为规范的制约和调节。但行为规范不会自发地产生制约和调节作用,不会自发地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而是后天习得的,是在家庭、学校、社会、同龄伙伴群体和各种媒体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其中学校教育尤为重要, 因为学校教育承担了帮助学生系统的接受社会规范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举止的任务。高一阶段是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我们年级采取的行为规范训练法对学生行为规范的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谓行为规范训练法就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有组织地对有关行为举止逐一进行专门训练,通过不断地模仿,重复,纠正错误行为,使有关行为规范化,自觉化,习惯化。具体做法如下;
一、 学校常规教育活动是行为规范教育的基础
学校的校会、午会、周一的升旗仪式是学校经常性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要坚持正面教育和思想引导,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强化学生规范的养成。同时由于其经常性的特点,可以结合平时发生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教育、反馈和纠正。比如;有一次在周一的升旗仪式上,我发现有同学讲话,就先用眼神制止他们,然后回到教室,心平气和地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要讲话?”他们回答说:“发言的内容不精彩,我们忍不住讲话了。”接着我说:“如果台上换成是你在发言,而台下的人却自顾自的讲话,你是什么心情呢?”此时他们惭愧地低下了头,说到:“我们错了,请老师原谅。”事后,每逢周一的升旗仪式,我就特别地注意他们,一发觉他们有讲话的倾向,就故意走到他们身边用手轻轻地拍拍他们的肩膀以引起他们的注意,久而就之,他们就改掉了在升旗仪式上讲废话的坏习惯。当然我们还应该经常鼓励学生用榜样,名言,格言对照自己,检查自己,督促自己,鼓励与周围好的同学做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有力追赶,直到赶上或超过为止,使学生逐步向正确的道德目标挺进。
二、 社会实践是行为规范教育的有效途径
社会实践是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重要途径,它为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提供了强化训练的舞台。高一军训是高一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第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契机。在军训期间,由于严格的作息时间和军训纪律使同学们在最初的几天里很难适应,高一(4)班陈悦同学在军训日记中这样写到:“正当我们还在抱怨寝室的简陋与条件的艰苦时,教官的巡房与一次又一次的队列让我们的心情雪上加霜down到了谷底。我们开始了第一天的魔鬼训练。”但经过教师一次次的耐心的思想工作,一次次的亲临指导,一次次的检查反馈及教官的强化训练后,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同学们遵守纪律的自觉性提高了;寝室环境卫生清洁了;文明用语的使用频率增加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许多同学在军训小结中这样写到:“军训的强化训练使我们改掉了许多坏习惯,虽然很苦很累,但很值得。”军训的成果为开学的行为规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主题教育活动是行为规范教育的有利契机
行为规范教育过程中,班主任是教育的主导者,班主任可通过主题教育进行行为规范专项训练。如:文明礼仪的专项训练;规范作业的专项训练;劳动态度劳动技能的专项训练等。一般可通过正面教育,行为示范,讨论辨析,考核评比四个步骤进行训练。正面教育就是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正确的行为;行为示范就是让学生表演展示正确的行为;讨论辨析就是针对学生易混淆的概念、环节加以讨论,辨别正误;考核评比就是提供一定的教育情景考核学生的表现,评比出专项优秀2)班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在进行文明礼仪的专项训练时,首先召开了题为“栽文明礼仪之花,展优秀学子形象”的主题班会。在班会课上,通过朗诵,图片展示进行正面教育,通过学生小品表演,让学生讨论辨析出哪些是不文明的行为举止,接着使全班同学达成共识,并向全年级同学提出倡议,年级的其他班级也纷纷响应,从而形成了一种“人人都讲文明”的强大的舆论,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最后,结合校值周班的工作,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文明礼仪。如:值周的同学进入被检查的班级时主动向该班的老师问好,检查完毕,主动说再见;用双手向老师递送反馈表等等。与此同时,年级对他们进行考评。通过此项训练,矫正学生的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 有效的激励机制是行为规范教育的保障
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养成必须有意识地,持之以恒地训练学生的行为,而激励机制的建立是养成教育的重要保证。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常规管理和实际训练时,要加强对学生行为的考核评定。当学生的行为规范训练达到要求时,我们就应该加以肯定,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除了有学校示范班的评比,敬业优秀学子的评比活动外,高一年级还试行了学生综合学分的评价工作,每人一本的素质教育评价手册包括了思想品德分,劳动分,社会实践分,学科分,奖励分。而这些学分的获得,必须要有良好的行为规范的支撑,这就始终激励着同学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和学习生活。许多开设选修课、活动课的老师反映,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高了,态度也更加认真了。班主任也夸奖班干部的工作也更加有主动性和实效性了,大多数学生在行为表示出了自觉性。
当然,在训练过程中千万要注意不能一味地训斥学生,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影响训练的效果。而应该通过各种形式与学生接触交流,充分发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的作用,缩短师生间心理的距离。比如可通过半月谈书面交流,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爱,对他的尊重和理解,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回流,更愿意去注意和保持其良好的行为规范。黄静华老师曾经说过:“教师的爱,尤其是班主任的爱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是激励学生奋进的催化剂,是师生之间达到心理相融的接触点。”所以只有在教师伟大的爱心下,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把外在的接受转化为内在的自我要求,行为规范训练法才能在德育教育上获得真正的成功。
(蒋敏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