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
当前位置: 首页 > 敬业之家 > 教工之家 > 精神文明 > 正文
2007——真情寄红塔 爱心细长流
发布日期:2009-02-18    作者:

真情寄红塔  爱心细长流

                                               ——记敬业中学严庆荣老师

“红塔”,对你来说可能是个陌生的名词,但是对于我校原教务主任严庆荣老师来说,却是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一份难以忘却的宝贵经历。在云南那片辽阔西部土地上,有所叫做红塔的学校,老师在那里度过了艰辛但却意义非凡的两年支教生活,将自己汗水、心血和爱无私的奉献给了那里的学生。从此,“红塔”这个词对于严老师而言有了色彩和生命。

也许我们在以前的事迹介绍中已经知道了严庆荣老师是当时支教教师团中年龄最长的一员。而他又是克服了家中还有四位八十五、六岁的高龄老人需要照顾、没能和生病去世的姐姐作最后的道别、自己患结肠炎还需要治疗等诸多困难,毅然决然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支持西部开发和教育扶贫的。我们更深深地为他在云南敢于吃苦、乐于奉献,爱生如子,辛勤哺育着边疆各民族学生的先进事迹而钦佩不已。

但是毕竟这一切都是发生在7年前的事情了,而这一切正在被人们渐渐的淡忘。可谁又知道老师支教的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

 

0710月的一天,严老师收到了来自云南红塔学校的一份来信,这是由四位不同民族的初三孩子联名写来的。信中孩子们用稚嫩的语言写道:

老师:您好!

最近您工作顺利吧!我们收到了您的帮助,从而解脱了我们在学习生活中的一页问题和烦恼,感谢您的帮助,受到到您的暖手迎接我们,是真的感激不尽了……”

 

要解释这封信的来由还得从7年前老师支教回来后说起……

虽然老师已经非常圆满的完成了支教任务,并且先后获得了市赴滇支教先进个人、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等众多的荣誉称号,但是满载荣誉的他并没有因此而洋洋自得,心里却是一直牵挂着那些大山里的孩子们,破旧的木屋,漏雨的屋顶,赤脚跑的学生和他们渴望知识的眼睛一直闪现在他的眼前。相比之下,我们城里的孩子是在是优越太多了。于是他开始在自己的班级里给学生们讲自己支教的事,教育他们要懂得珍惜眼前的生活,要向山里的孩子学习艰苦朴素的作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张张生动的照片震撼了孩子们,大家都在想能够为他们做些什么。于是在他的号召下,班里的每个同学每月节省出2元钱,他自己出资100元,凑足200元后寄给红塔学校校长,让他物色四位条件困难的学生,每人每月资助50元,月月坚持如此。于是一件集体资助的爱心行动悄悄的就这样展开了……

可是学生们一年后就毕业了,老师也因为工作调动,离开了班主任工作岗位。但这并没有影响老师继续支助红塔困难学生的决心,他毅然独自承担下每月寄上200元钱的任务,将这份爱心继续延续下去。一次,得知有人从红塔学校来,老师就给了他1000元钱,托他把这相当于五个月的资助金一并捎去。就这样7年过去了,老师先后寄出将近有一万五千元的资助金,受资助的学生也换了一批又一批。如今尽管严老师退休了,收入比以前少了很多,可资助行动仍然从来没有停止过。

 

于是我们今天看到了前面那封受助的学生们为这位素未谋面的好心人写来的感谢信。而老师本人却认为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从来没有向任何人提起过。在信中,孩子们甚至还不知道老师曾经在他们的学校支教过,热情地为他描述着学校的风景,盛情地邀请他去云南做客……有人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永恒不变,一个是高悬于我们头顶的日月新辰,另一个则是深藏在我们内心的关爱之情。老师就这样将他爱无私的献给了这些素未谋面的西部孩子们,哪怕斗转星移,岁月飘逝!

 

和舞台上绚丽夺目的演员相比,站在讲台前的老师的是平凡的。然而有着他这样热爱教育事业、乐于无私奉献、默默为他人付出的精神,又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每个人都有梦想。经过时间、毅力的实践做到的,才是理想。”这句话摘自严庆荣老师《我们今天怎样做老师》一文。当初他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支持西部开发和教育扶贫,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如今他再一次用自己的行动完美的诠释了这句话,将自己爱心化为行动温暖着西部贫困山区孩子的心灵,将自己的真情化作涓涓细流滋润着西部贫困山区的教育。

  感谢他,感谢他为我们又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值得学习、值得尊敬的榜样!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