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敬业之家 > 校友之窗 > 校友动态 > 正文
以敬业学子为荣 追求卓越的人生
发布日期:2023-09-28    作者:敬业74届高中校友 张为国

张为国 男,1957年生于上海,籍贯浙江慈溪,1971年至1975年在敬业中学就学。1975年至1978年在上海星火农场工作。1982、1985、1989年先后在上海财经大学(上财)获得经济学(会计专业)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88年在上财被评为副教授,1992年在上财被评为正教授,1993 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遴选为博士生导师。1991年起先后任上财会计系副系主任、系主任。1997年至2007年任中国证监会首席会计师、会计部主任、国际部主任。此间,兼任上财会计系和清华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2007年至2017年任第一位来自中国、第二位来自亚洲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理事。现为上财会计学院特聘普华永道会计学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实践访问教授、国际影响力估值基金会理事、中国证监会博士后工作站指导专家、中国证监会属下资本市场学院特聘专家、深圳证券交易所会计专业咨询委员会主任。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1989)、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85)、国务院政府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5)。上财百年校庆时,被评为十大杰出校友(2017)。

 

1971年9月我开始就学于上海尚文路的敬业中学,直至1975年5月毕业去上海市郊星火农场工作。四学年,敬业恩师们的谆谆教诲,敬业优良的学习环境为自己以后数十年专业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几十年来,自己一直以敬业学子为荣,以母校鞭策自己不断追求卓越。

 

1.   在贫寒中成长,深怀一颗感恩的心

我1957年1月出生于上海的商人家庭。父亲在上世纪30年代初由浙江慈溪到上海经商,1938年从老家携母亲到上海成婚,先住延安路瑞金路新建石库门街区多福里,后迁到豫园附近的光启路。如下是1938年父母亲在上海的结婚照。

50年代初父亲在政治运动中被投入上海提篮桥监狱。但父母并没因此产生对社会的不满,他们为新生的我哥及我起名 “为民”、“为国”即为明证。出狱后,父亲仍兢兢业业地工作,终因积劳成疾,得癌症不治而于1962年去世,时年42岁。年仅38岁,没有工作的母亲强忍悲痛,凭着菩萨般的善心,聪颖的脑子,勤劳的双手,以单薄之躯挑起常人难以想象的重担。当时国家正处自然灾害,全家日开销经常一元不到,靠菜皮和面糊度日是家常便饭。无论寒冬酷暑,母亲白天摆一个烟杂水果摊,晚上帮他人洗衣裳,以此抚养五个孩子和因接连丧夫丧子而哭瞎眼睛的祖母。母亲没进过正规学校, 50年代中国家为妇女扫盲时,读过两年夜校,但她那慈祥、温暖、坚毅目光里,透着一种坚韧不拔养育后代的顽强精神,勉励我们好好学习,以后成为社会栋梁。父亲去世后,母亲决意不再嫁人,要将全部精力倾注于养育五个六到十六岁的孩子身上。外婆担心母亲养不活五个孩子,劝她将最小的我送亲人算了。但母亲坚决不同意,使我有了一个“有妈的孩子像个宝”的幸福人生。为此,自己内心对慈母万分感激,一辈子从未向她要过任何东西,也从未和她多过一次嘴,或使她放不下心。也因此,我自幼非常独立,选定目标,矢志不渝,努力登攀学业和事业的高峰。

 

2.  小学老师谆谆教诲,懂得基本人生道理

1964年我进小东门二小。校舍原为豫园附近老城厢殷实之家的私宅:杨家花园。由于经济条件差,我在小学一直不用交学杂费。因此,自己始终深怀对政府、社会、人民的感激之情,立志今后一定要加倍回报。

小学老师多数是二三十岁的芳华女青年或英俊的男青年。他们收入都非常微薄,但都以崇高的教育事业为已任,以身作则,谆谆善诱,使我们懂得了人生的基本道理。我在小学一直是一个受所有老师喜欢的乖孩子,也是红小兵团主要领导。老师们天天经过我妈摆的烟杂摊,非常同情这位苦难而善良的女子。

1971年离开小东门二小40多年,自己没机会重回母校探望昔日的恩师和同学,且一直以为此生不可能与他们再见。2017年因敬业同届同学岑毅微信群中的一张照片,我两三天中重又与小学所有三位班主任等恩师,以及几乎所有同班同学联系上。完全出乎意料的是,不久班主任等四位小学老师仅凭与我微信联系所得的少量信息,结伴去探望老西门护理院中95岁的我妈。那天我正由英国出差到上海。46年后重见恩师们,自己眼眶暗含热泪,抱着她们,感激之情难以言表。当年我们组织了两次小学同学和恩师们的欢聚。由于多数同学父母都已不在,因此,见到恩师就像见到自己的父母。大家重戴红领巾,重行举手礼,重唱《少年先锋队队歌》,笑得是那么的真,那么的纯,那么的甜,那么的欢。下图是小学同班约40位同学和恩师重又欢聚时的照片。二排左3是我们小学第一位班主任高根妹,左5是我们小学最后一位班主任丁巧玲,左7是我们从敬业中学毕业时的班主任陈泉富。后排右4为本人。

 

下图是小学同级四个班的100来位同学与恩师们欢聚时的照片。一排左起:丁巧玲、陈惠芬、吴凤妹、孙幼霞、余继六老师。二排左起:蒋亚军、王叔良、殷汉民老师、沈杏琴、李备仁、陈惠香、本人、严国富。

 

3. 敬业四年熏陶,奠定成才的基础

1971年9月我和小东门二小四个班的同学一起进入尚文路的敬业中学,直至1975年5月毕业去上海市郊星火农场工作。敬业四个学年可简单分为两阶段:前半段由于林彪坠亡,尼克松访华及联合国恢复我国的合法席位,全国政治经济生活处于正常状态,学校教学秩序也正常;后半段始于1973年春辽宁张铁生交白卷及北京黄帅反潮流事件,学校重归没法正常学习的状态。尽管如此,敬业老师们为国家千年树人的负责态度,深厚的专业功底,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精湛的授课水平,以及敬业良好学习环境仍为自己以后专业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后我总对人说,我毕业于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名校敬业中学,时时以敬业学子为荣,以母校鞭策自己追求更卓越成就。

以下是我们三、四年级时的教师名录。此外,我们那届敬业同学的名录、我们班的毕业分配表附于本文末尾。它们都由敬业现校长金怡及周征红老师提供。这些珍贵资料保存得如此好,足见敬业档案工作之出色。

 

 

我们三年级年级组长是翁曙冠老师。翁老师解放初即为敬业校长。改革开放后又曾重任校长。翁老师总是一位长者的形象,常年脸带微笑,讲话温文尔雅,循循善诱

我们四年级年级组长是顾行老师。他总充满激情,工作认真仔细负责。我毕业快离校时,顾老师轻声对我说:“为国,你家的成分不是‘小业主’”。在那特殊的年代,家庭成分决定了人生的很多方面。顾老师的话并不能改变什么,但自己内心有一种政治之感,也总怀有对他的感激之情。

我入敬业时的班主任是高镒铭老师。他身材高大,长得很洋气。他也教我们数学。总自豪地跟我们说,他解放前毕业于浙大数学系,时任校长是解放后中科院副院长竺可桢,系主任是著名数学家苏步青。高老师此举使自己对顶级科学家产生仰慕之心,立志有朝一日也努力成为一个大学者。

我们毕业时的班主任是陈泉富老师。他是一位复员军人,也是政治课老师。由于受张铁生案的影响,根本没法正常教学,作为班主任的他一直要苦口婆心地安抚、教训班内那些自己不学习,又不让其他人学习的同学。陈老师以后一直与我班同学保持联系,经常参加同学聚会。在同学们心目中他既是恩师,又像兄长。最近陈老师因病去世,同学们都悲痛万分。

教我们历史的是曾任校长的包启昌老师。仍记得包老师给我各种资料,让我在课堂上讲诸葛亮七出祁山的故事。当时正处批林批孔阶段,有人将周总理比作诸葛亮,想借古讽今批“周公”。但包老师完全没要我从这个角度讲。78年春正在农场工作的我决定参加高考。在包老师帮助下,我参加了敬业的高复班。结果,高考历史成绩最好。自己被上财录取后曾去敬业向包老师报喜。

沈富荣老师也是我们经常交往的,这是由于他是张荣发、蒋亚军等小学好同学的班主任,也是由于特别喜欢沈老师条理清晰的政治课。沈师母是市郊星火农场的小学老师。有一次他陪我们去星火农场参观。我被那儿知识青年火热的集体生活所感染,因此在毕业时报名去星火农场工作。下图是蒋亚军从敬业毕业去参军前我们在豫园为他饯行时的合影。前排左起张荣发、王叔良、余化龙、XXX老师、江智敏。后排左起黄崇铭老师、本人、沈富荣老师、蒋亚军、董志荣、丁象康老师。

 

敬业四年,盛霞芳老师清晰阐述基本物理原理,丁东珍老师细心指导化学实验,邱永良老师带领去农村辨认农作物和花草,董梅蓉和张文舲老师以纯正的普通话抑扬顿挫地讲解文学作品,赵兰宝和刘志浩老师缜密地推导数学和几何学定理,袁文逸和王大林老师耐心讲解英文发言和语法等的情景一直铭刻在自己脑海,也使自己受益终生。

敬业四年,教学大楼西面两层配楼中的图书馆对我专业生涯影响最很。由于条件实在太差,我家里没有什么书可读。因此,我经常钻在图书馆静心阅览各种书刊,做大量笔记,对自己以后专业发展非常有帮助。有一次竟然看到了1964年敬业外语教学发展规划,包括对学生二外,甚至三外的设想。当时自己非常惊讶,对敬业这所名校的崇敬和骄傲之心倍增。

敬业四年,我一直是我们班的班长,也是校学生工作积极分子。以下是74年3月我们那届首批红卫兵的留念。其中和我(后排左3)一样来自小东门二小的有二排左2古敬伟,左3陈信康、左5蒋亚军、左6王叔良,左8李备仁 

从敬业毕业后,自己一直与敬业的校友和恩师保持着联系。以下是2023年5月我等校友与恩师们聚会时的合影。前排左起:丁良才、顾秀丽老师、黄政民老师、金军老师、高洁敏。后排左起:江智敏、林强雄、本人、周王强、王叔良、岑毅、莫家柱。

 

4.农场锻炼压重担 ,报效祖国攻专业

1975年5月,我从敬业毕业,到市郊星火农场运输站工作,我先做了几个月木工,后主动申请到刚成立不久工作更艰苦的装卸队工作。

装卸队的主要工作是从运输船上将各种生活、生产物资卸到岸上,工作极其繁重。一是每人每天要靠双肩、扁担和竹筐,将十来吨物资挑到岸上,每担轻则近百斤,重则两三百斤。二是钢板船舱深一人多高。夏天,钻在舱内卸货只能光着上身,仍汗如雨淋,不时得跳进河里凉凉身。由于条件所限,大家直接从河里舀水喝,而顾不上河水是否已受污染。有一年农场暴发痢疾,有一半队友受感染而病倒。三是船与岸边仅靠一块35厘米宽,几米长的木跳板连接。稍不留神,会掉进河中,下雨天跳板打滑时更如此。大冷天,掉进河水中工装浸透了水,仍都不歇工,直到体温和凉风慢慢将工装焐干。水泥灰、化肥粒、稻谷芒等常将队友的皮肤刺得火辣辣的,又痛又痒。下工时,队友们累倒在床上,扔下板结的工装,无人清洗。第二天重新披上身,开始新一天的劳作。

如此艰苦条件练就了我坚强的体魄。离开农场已40多年,自己很少生病,也极有耐力来承受各种体能和精神上的压力。

和在中小学一样,我在农场一直政治上要求上进,各方面严于律己。因此,曾担任单位团总支副书记。如下是团总支成员的合影。右2为本人。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1978年初,一直爱学习的我也萌发了参加高考的念头。其后,经过非常短暂而紧张的复习,高温天我们去奉贤县城南桥参加高考。幸运的是我顺利通过,被上财录取。那年全国高考录取率仅6.6%。

随着文革的结束,我也在反思新中国所走过的道路,包括在中小学和农场的经历。感到,那些年搞政治运动多了,抓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少了;鼓足劲蛮干多了,按经济规律和科学技术办事少了。因此,自己萌生了走专业道路,追求专业卓越,以专业报效祖国想法。

 

5. 为振兴中华读书 ,年轻学科带头人

包括我在内的我国恢复高考后前三届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由于亲历文革和艰苦的工作和生活,他们对社会认知较成熟,社会责任感非常强,也善于根据我国国情探寻解决现实问题。高考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而他们也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各方面迅速发展的中坚力量。

我从1978进上财,1989年底博士毕业,整整11年孜孜以求,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周总理年轻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振兴中华”的歌声,女排三连冠的优异成绩等时时鞭策着自己。此间,我可能是上财住校时间最长的学生,经常是全校唯在在寝室者,吃过年夜饭就回校,春节也一直在宿舍闷头读书。那时没有空调,暑期寝室奇热无比,只能在水泥地上睡。冬天极冷无比,经常手脚都是冻疮。生活条件也非常艰苦,三位哥哥姐姐每人每月给我三元钱是自己所有开支的来源。连书包、笔记本和参考书都买不起。有好几年,天天在南市的家与虹口的上财间步行来回,单程约75分钟。为磨炼自己的意志,我隆冬时节天天冷水洗澡。艰苦的环境反而使自己学习更自觉、更专注,效率也更高。在我国著名会计学家娄尔行教授和石成岳教授的悉心指导下,1989年12月底我通过答辩论文答辩,成为上财会计系培养的第二个博士,也是上财在1978年复校后入学的本科生中第一个最终取得博士学位者。

此后,因教学研究成果卓著,自己迅速成为上财新一代学科带头人。1991年起开始任上财会计系副主任、主任,1992年成为上财最年轻的正教授(当年自己35岁),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当年自己36岁),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文科博士生导师之一。几年后又兼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

1996年,上财成为进入211工程的首家财经大学。我任系主任的上会计系一直在全国会计学科排名第一,因此是评审专家唯一单独考察的系。如下是当时的合影。右1是后任国务委员的陈至立、右4是时任财政部长刘仲黎,左2为本人。当时自己39岁。

我在上财和清华培养了20多位会计学博士,他们现都已成为全国产官学界的精英。自己的博士生大多数出身贫寒,作为导师,我经常免费让他们在我们家住,少则几天,多则数月,有一个博士生在我们家住了三年多。我们朝夕相处,如同一家人。自己这样做,我夫人毫无怨言。当时我们家只有一个约两平米的浴室,让一个男生住了三年多可能在全国罕见,甚至绝无仅有。为此,我和博士生们一直非常感谢她。夫人此举一定程度是由于她出生于一个学人世家。父母都是老师,祖外公在北伐时曾协助北大校长和教育部长蔡元培及解放后首任教育部长马叙伦避难。以下是我们夫妇结婚后首次在她祖外公墓前合影,碑文由蔡元培题。

因在各方面的突出表现,自己成为上财第一个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989),也曾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1995)。

 

6.立足中国证监会,促证券市场发展

1997年1月,我被调任中国证监会首席会计师,由一个纯学者转为敏感政府机关官员,后还兼任会计部主任、国际部主任,成为少有的同时身兼三个厅局长职位者

在证监会任职十年中,自己为中国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做出了贡献,如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师机构的监管,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和监管,证券和期货交易所等的财务监管,证券监管系统预算管理、内部审计。曾任股票发行上市审核委员会、行政处罚委员会委员,参与审批无数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获得改革发展,参与查处大量违法违规案件。曾兼任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审计准则委员会委员,推进中国会计和审计准则的国际化。还负责中国企业境外上市、国际监管合作、大陆与港澳台地区在证券监管领域的关系等。以下是2007年5月作为吴仪副总理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成员在华盛顿参加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期间与时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的合影。

因对发展我国证券期货监管事业的贡献,自己在2005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7.任国际专委委员,赢得中国话语权

2007年7月起,我在伦敦任十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理事,亲自参与对金融市场、企业发展、全球经济都至关重要的国际会计游戏规则的制定。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由十三四个来自全球主要国家的专家组成。他们不受各国政府委派,而是因专业素质和能力通过全球竞聘获选。被高薪聘请,全职在英文环境下工作。国际会计准则现有数千页厚,制定和修订这些准则技术性特别强。除会计理论、规则和实务知识外,需要理事们在企业管理、金融市场运作、经济理论与政策、法律和监管、国际关系等方面都有扎实的知识,有极强的综合判断和谈判能力。作为中国第一位、亚洲第二位理事,自己努力确保所制定准则的质量和在全球的公认性,巩固增强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地位和话语权。以下是我在理事会会议上发言时的照片。

这十年中,自己仍担任中国证监会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继续为中国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献计献策。如下是任此职时,在中南海受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接见时的照片。

 

8.重回上财和清华,乐于喜爱的事业

2017年6月自己结束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任期,没选择留在国外生活,也没选择下海赚钱,而是选择了自以为“于国家最有利,自己又最喜欢的工作”:重回上财和清华大学担任教授。以下是2017年我被聘为上财普华永道特聘会计学讲席教授时的合影。

六年来,我基于自己四十年为学、为官、为国际准则制定者的经验,为两校开一门的博士生课程。还与两校的老师及博士生共同发表了大量中英文学术论文。如下是重回清华不久,我们夫妇和清华的老师们在颐和园合影。

在清华期间,我总跟师生们说,曾长期在清华工作,被誉为中国物理学奠基人之一,曾是杨振宁、李政道、王淦昌、钱伟长、钱三强、王大珩、朱光亚、周光召、邓稼先等著名物理学家老师的叶企孙就毕业于我的母校-上海敬业中学,为母校为荣之情溢于言表。

自己还担任证监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指导专家,证监会属下资本市场学院特聘专家,深圳证券交易所会计专业咨询委员会主任。此外,继续利用自己的专长,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包括担任七大国集团专门工作组成员、国际影响力估值基金会的理事和执委。

2017年自己重回上海和清华任教时正值上财百年校庆。在校庆典礼上,自己获上财“十大杰出校友”的殊荣。以下是典礼上的合影,中立者为上财原校长、中共上海市委原常委兼宣传部长、中国作协原书记金炳华。这是自己最喜欢的荣誉,因为它是对自己四十年专业生涯的最好总结。自己的荣誉也归功于敬业,因为是母校为我奠定了良好的成长基础。

 

附件1:敬业中学74届同学名录

 

附件2:敬业中学七四届3班同学毕业分配表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