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中学太牛了——校史陈列馆这么大!
上海最古老学校的校训,自然出自最古老的学校。谁呀?敬业中学!
9月开学,已是266岁高龄的敬业中学,将迎来新一任“掌门人”。身为敬业中学90届高中校友,刚刚走马上任的金怡说,作为现存上海历史最悠久的、由国人自创自强的学校,母校留给自己最珍贵的财富之一,就是“敬业乐群”的校训。这个校训跨越四个世纪而历久弥坚,一代代敬业人以此为标杆,用自己的行动诠释敬业精神,书写敬业文化。
上海最古老校训典出《礼记》
“敬业乐群”这一校训从何而来?
据敬业中学校史编撰者葛明沧老师介绍,敬业中学的前身为申江书院,创办于1748年(清乾隆十三年),1770年由巡道杨魁改名为“敬业书院”。
“敬业乐群”,语出《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朱熹解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乐群者,乐于取益以辅其仁也。”这是历来读书人治学为人之要义,敬业中学的校训由此得来。
据《上海县志》记载,从嘉庆年间到同年间,敬业书院始终位列当时各书院之榜首,无怪乎晚清名臣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每逢来沪视察,辄以书院为家。期间,他还为书院挥毫写下“海滨邹鲁”,誉称敬业书院为上海地区文化教育赖以兴盛之所在。这反映了敬业书院在当时学界居于龙头,盛负声名的真实情况。
插播一段历史。
作为上海现存的历史最悠久的名校,据清嘉庆《上海县志》记载:“敬业书院初名申江书院,在县署北,明潘恩宅也。”原来,潘恩在明嘉靖时以左都御史致仕,其子允端官至四川布政使,父子俩曾权重一时。潘恩父子在上海兴土木,建造府第,其中包括现在的豫园和申江书院的旧址世春堂。
清乾隆十年(1745年),江苏按察使翁藻曾驻上海,公务之余,常集诸生讲解经书,并积极筹措创建书院。乾隆十三年(1748),由按察翁藻和上海知县王侹率先捐俸,将世春堂修缮一新,改建为讲堂斋舍,定名为“申江书院”,作为举贡生童月课文会之所。
乾隆三十五年(1770),巡道杨魁集资大兴土木重建书院,改名敬业书院。乾隆四十年(1782),增建后轩;乾隆五十九年(1794)改建春风楼为敬业堂,增建穿堂、后斋及左右书室。书院以在使县中读书子弟研究举业,并旁及其他较实用的学术为宗旨,由官方延聘山长任指导,按时授课,发给津贴,成为沪上书院制度的开端。
同治元年(1862),署布政使吴煦迁书院于旧学宫基(今聚奎街一带为上海老文庙地,毁于小刀会起义)。清同治十年(1871年),敬业书院开始作考棚,每年举办两届县试。
1902年,即在清政府正式颁布“癸卯学制”的前一年,上海知县汪懋下令改敬业书院为新式学校,定名为敬业学堂。1905年,敬业学堂采用校长制,在课程中最早设置“西算”、“理化”、“博物”等学科。1913年,敬业改称县立第一高等小学。1923年改办初中,称上海县立敬业初级中学。1929年添办高中,设普通科与师范科,更名为上海特别市市立敬业中学。
2年后又改为上海市立敬业中学。
来几张图,看看敬业中学的前世。
上图为敬业书院的前身申江书院(1748-1769)
“洗池子”赢得训练机会创特色
敬业中学绵长的历史,记载了几辈人奋力耕耘的办校艰辛。
游泳是敬业中学一块响当当的“名片”,1998年,世界中学生运动会在上海召开,敬业中学游泳队是全市唯一一支组队参加的运动队。迄今为止,学生参加各项国际游泳大赛拿到的金牌已达到七十余块。在已过花甲之年的原敬业中学副校长钱君端看来,游泳队的成长故事就是对“敬业”二字的最好诠释。
时间追溯到1970年,敬业中学恢复开展游泳训练。当时,游泳队面临最大困难就是没有泳池,为了求得训练机会,老师们只好带着学生,到各家泳池帮忙做好事。比如:每年开放前组织学生帮忙洗池子,介绍学生到泳池勤工俭学,或当池边纠察或广播员等。有时学生甚至要步行到虹口公园边上的海乐游泳池、闸北温水池、四川路青年会游泳池训练,暑期里冒着酷暑走到上钢三厂游泳池训练。
随着郊县都建起了游泳池,游泳队教练戴明耀老师又带着学生赴郊县开门训练,还义务为当地驻军和学生进行游泳辅导。“我们常说,过去的敬业是‘硬件软、软件硬’,学校的全部操场加起来只有两个半标准的篮球场,但我们的男子高中篮球队打过上海第三名,游泳亦是如此。”钱君端说,教师们就是用这样的敬业精神,用智慧创造条件,硬把这条路给闯了出来,在全市乃至全国创出特色。
除了“洗池子”,学生自己动手建礼堂也成为不少敬业人耳熟能详的经典。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学校计划建造一个大礼堂,但经费有限,学校工程科的师生就自己动手,共同参加建造位于文庙路200号的敬业中学大礼堂。“那个年代,一所中学拥有一个有1380个座位的大型礼堂是比较罕见的,更何况大礼堂有完备的扩音设备,在墙面夹层中镶嵌日光灯的新型照明设备。”钱校长说,校友们都用“50年代设备最先进的礼堂”、“一座值得骄傲的礼堂”来赞美自己母校的设施。
今天的敬业中学大不一样啦!
在传统校训中融入现代元素
敬业中学一直坚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课程“文理并重,主副并举”。钱校长回忆说,60年代初的一场关于“旗子”和“路子”的大讨论,就是坚持这一办学思想的最好例证。
那几年,上海乃至全国高考的竞争十分激烈。像敬业这样的市重点,升学压力更重。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还是坚持全面发展?时任校长翁曙冠发动全校教师开展关于“旗子”和“路子”的大讨论。有老师认为“全面发展是一面旗子,加班加点抓高考是一条路子”、“旗子是口头上举的,而路子是实际上做的。”认为“贯彻全面发展,我们要吃亏的。”当时翁校长的观点是:“我们要全面发展,也要升学率。我们敬业不卖三十年代的东洋货(中看不中用的产品)。”并进一步明确表态:“学校的教育质量是教出来的,学出来的,不是考出来的。”坚持按教学规律、依靠科学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金怡记得,当时学校课程十分丰富。“我上过制图、打字、计算机、游泳和艺术课、形体课。”据钱君端回忆,早在1979年,敬业就成为上海首个推出体育选修课的学校,学生可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并能终身锻炼的项目。
20世纪80年代,学校还尝试音乐课改革,将电子琴列为初中必修课。敬业中学档案管理员叶健说,那个年代,电子琴尚属“稀有乐器”,学校想出了“赊账购买,分期付款”的法子。老师们“借”来20台“雅马哈”电子琴,白天在校给学生上课,晚上面向社会招生,用晚上开班教学的学费逐步缴纳所欠费用。
如今,已跨入第四个世纪的敬业中学在传统校训中融入了现代元素:“敬业”,不仅是一种学习态度,更要求学生拥有适应新时代的人文与科学知识,不断丰富提升自身素养;“乐群”,不仅是与同伴互助,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学生,更需拥有共存意识与国际视野。基于此,学校对校训中的“乐群”两字作了新的诠释,“乐群”者,共存也:与自然“共存”、与他人“共存”、与社会“共存”,培养学生“学会共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转自《文汇教育》(微信号:wenhui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