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渔 着眼未来
——王骁尧老师事迹
王骁尧,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毕业,上海市敬业中学教导处副主任、高中化学教师。在上海市、黄浦区各类教育、教学评比中屡获佳绩,曾为上海市教学数字化转型中心组成员,上海市青年教师化学研修班成员,上海市教师实验能力培训课程开发教师,上海市“空中课堂”授课教师,参与沪科版高中化学数字化实验开发。主持或参与完成多项市、区级教师课题,参与多项区域性教育综合改革项目,面向上海多区教师开设主题培训讲座。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上海市高中生化学竞赛、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获奖百余项。
倾注心力建队伍
“我一次最多教几个班级,只有教师队伍的水平整体上去了,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学校的教学质量才能得到长期保障”,2024年2月到达澜沧一中后,王骁尧老师重点投入到学校的师训工作中。针对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和党建促教之需,由他牵头,充分发挥“组团式”帮扶教师团队力量,在学校党委领导下,与澜沧一中本土骨干教师协作,开展第二期“党建+”青年教师成长营,通过“五个一”任务驱动式的校本培训,帮助青年教师树牢理想信念,促进青年教师专业素养快速发展与进步,形成了青年教师培育的有效模式。
2024年3月以来,在他的筹划组织下,学校举行了“学习雷锋精神 践行榜样力量”读书分享会暨第二期“党建+”青年教师成长营开营仪式,“你我共济 不负韶华”2024年“党建+”青年教师成长营论坛,“深研细究 备课至诚”教学设计、说课专题培训,青年教师教学设计与说课评比,课堂教学评比及评比后总结会等诸多师训活动,使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综合素养得到极大提升,并辐射带动全校教师共学共进。
贡献智慧推教改
“要用先进的理念和创新的方式去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作为澜沧一中的教科主任,王老师积极投身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中,不断贡献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与帮扶团队的成员一起就学校“靶向”课堂教学改革2.0,“二次备课”《导学案》的改良版,学校三年行动计划,高中部课程建设,青年教师培养,梯级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达成等各方面工作提出精细化意见。组织帮扶团队教师深度参与各学科教研活动,指导教师针对“三新”开展研究,参与普洱市、澜沧县的命题评比,牵头完成《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4年校本研修方案》等。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澜沧一中靶向课改的既定目标已经达成,目前正在帮扶团队的引领下,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3.0”版本迈进。
穿针引线促交流
“只有去向远方、仰望星空,才会心怀梦想、渴望进步”,在帮扶团队的牵线和筹划下,沪滇两地实现了多次跨越千里的教育交流,王骁尧老师在过程中承担了大量的组织和联络工作。
6月,上海市敬业中学各学科教研组长、高三备课组长等教学骨干来校送教,针对学校教改实际和学生真实需求,带来了关于学习活动设计、导学案编制的精彩报告,还为学生精心准备了高质量的专题讲座,指导学生优化学习方式。同月,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和北京师范大学乐育书院的师生代表也来到澜沧一中,开展暑期志愿服务与教育实践学习。
7月,上海市敬业中学师生一行28人抵达澜沧,与澜沧一中高二年级14名优秀学生代表共同开展暑期研学交流活动,调研乡村的生态、业态,化身“乡村治理共创官”,用智慧和创意为改新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教育真正突显与课本行、与发展行和与梦想行。
提灯引路 育梦成光
——蔡灵琳老师事迹
蔡灵琳,中共党员,上海音乐学院附属黄浦比乐中学校办主任。她平时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提升政治素养,在工作、生活中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她是一名思政教师,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教师提出的“六个要”,以教育家精神鞭策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做到启智润心、乐教爱生,把立德树人放在第一位。她是一名中层干部,保持着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势,日常工作能做到人在岗位、心在站位、力在点位。她先后荣获过黄浦区第十二届教育科研先进个人、黄浦区教育系统优秀新闻联络员、黄浦区中小学教师教学评选一等奖、黄浦区园丁、上海市优秀园丁等奖项。
“在学生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以爱为阳光,撒以循循善诱的雨露,用心陪伴,静待花开”是蔡老师的教育格言。她任教过初高中各个年级,多次承担高中学业水平考、高考科目的教学任务,均取得较好的成绩。她还承担多门拓展型课程的教学,如《KAB创业基础课程》《学“习”时间》等。在专业发展上,蔡老师从不懈怠,近年来发表了《高中政治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改进研究》《革命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实践研究》等多篇论文。
突破自我 无悔青春
“哪里需要我,我便去哪里”。蔡灵琳老师曾在班主任、团委书记、科研室主任、办公室主任等多个岗位锻炼,她一贯脚踏实地,爱岗敬业,完成好“份内事”,协调好“份外事”。2024年初,为积极响应中央“组团式”帮扶云南教育工作的号召,蔡老师以大局为重,义无反顾地主动报名,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来到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第一中学,蔡老师继续将她的热情与教育情怀倾注在边疆教育中。
为了深入了解当地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尽快融入工作,她积极参与学科组各项活动,与当地教师们进行深度交流。点拨青年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走入本土教师课堂,细心聆听,悉心指导;做好“二次备课”示范,引领同组教师规范教学过程,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作为“党建+”青年教师成长营领导小组成员,她积极组织、参与各项活动。在学校教学设计、说课评比活动中担任评委,为青年教师成长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不仅如此,她还始终深耕课堂,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
启智育人 匠心筑梦
除了教学工作,蔡老师还被任命为学校德育主任,继续在育人工作中发挥着光与热,为学校人文德育建设、特色活动开展提供了新思路,特别在校园文化宣传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方面,在她的策划下,优化了校园广播台的节目类型,引入上海优质资源,在午间增加了新闻资讯节目,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拓宽政治视野、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另一方面,她积极发挥心理、艺术等专业教师的作用,打造一批有特色的品牌节目,进一步加强广播台校园文化传播、学生人文德育的重要阵地作用。除此之外,她还积极主动参与到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如担任泼水节的主持人、为初三毕业班学子开展励志讲座、参与教师合唱团等。
边疆教育的另一特殊性在于学生管理,由于大部分学生居住地离县城较远,基本住宿在学校,教师除了教学工作外,另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便是日常管理。为了尽快了解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蔡老师作为导师,主动承担了寝室的挂包管理工作。每天晚自习后她都会去里寝室走一走,和同学们聊聊天。帮助学生解决情绪上的小问题,交友中的小困惑,以及关注身体上的小状况。
课堂上的她是严厉的,生活中的她是亲切的。蔡灵琳老师始终坚信,只有心中有爱,才能产生爱;给予爱,才能获得更多的爱,教育便是一场用爱浇灌心灵花朵的旅程。
倾囊相授 行远育人
——刘吉朋老师事迹
刘吉朋,上海市光明中学高级教师,黄浦区学科带头人,兼任上海市于漪语文德育实训基地及黄浦区多个教育工作室成员。他专注于科研与语文教学融合,以科研引领教学,实践深化理念。在权威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及参与多级课题,展现学术实力与教育贡献。
在教育领域,刘吉朋老师荣誉满载,包括上海市古诗文教学论文二等奖、黄浦区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及科研工作先进个人、中学拓展型课程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等。2024年,他荣获黄浦区优秀园丁奖,并积极参与澜沧县第一中学的“组团式”帮扶工作,担任澜沧一中高中语文学科指导教师,助力学科组完成科学教研任务,同时负责初、高中语文学科的带教工作,为提升当地教育水平贡献力量。
亲身示范,不遗余力传本领
2024年5月6日,刘吉朋老师以“深度学习下视域下的教学设计和说课”为主题,用其豪迈而富有激情的语言,从国内外教学设计的前沿研究成果说到影响教学设计的因素,从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核心地位和制定依据说到教学重难点的说课关键,从教学环节的逻辑关联和相辅相成说到教学个性的内涵与塑造,最后以于漪先生的备课过程中三重教学设计的深入剖析为青年教师们展示了打磨教学设计对于提升青年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视野的重要意义,鼓励青年教师要在规范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塑造自己独特的教师素养和教学风格。
5月27日,刘老师在澜沧一中北校区报告厅带来《写作审题立意一体化训练》的教学示范,吸引了全体教师参与学习。刘老师以作文题为起点,通过生动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题目要求,挖掘深层含义,提出核心观点,强调审题与立意结合的重要性。他讲解了核心提取法、删繁就简法等策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课后,语文组老师们积极讨论,认为这种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审题和立意能力,并计划借鉴这种方法。
9月20日,刘老师再次面向全校讲授公开课,题为《比较型材料作文审题路径训练(以云南民族大学附属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联考卷作文为例)》,为高三语文备课组提升学生写作训练能力进行系列课的第一节。他通过严谨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理解比较型作文材料的审题思维路径。整堂课逻辑严谨,富有激情,成功实现了系列公开课的目标。这一公开课不仅展示了刘老师的教学实力,也是推动澜沧一中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步步情深,师者关爱入家中
为了更好地进行帮扶教学,刘老师不只是停留在课堂上,他选择走进学生的家庭,进行家访,了解每一位学生背后的故事。
在教学之余,他常常背起书包,踏上家访的路途。每一次家访,他都会详细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关注他们在教育上的支出,细心观察学生的家庭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以及他们的交际圈。
刘老师还会与家长们促膝长谈,了解他们的教育观念和对子女的教育期待。在这些对话中,他不仅看到了家长们殷切的希望,也感受到了他们对教育的深深关注和对未来的期许。通过这些家访,刘老师发现了学生们在课堂之外的另一面,了解了他们的困难和需求。
刘吉朋老师深知,只有充分认识并理解当地的教育生态,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他说:“通过家访,我能够更深地体察和融入当地实际的教育情境,这对我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他用脚步丈量着广袤的澜沧土地,用真心融化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每次家访结束,刘老师都会根据了解到的情况,为学生们制定更加贴合实际的学习计划,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这样的关怀,不仅温暖了学生们的心,也让家长们对学校的帮扶工作有了更多的信任和支持。
刘吉朋老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者。他不仅是课堂上的导师,更是学生生活中的朋友,家庭中的一员。他的每一步,都在为学生铺就一条通向未来的光明之路。正是这些平凡而深情的脚步,谱写了一曲师者关爱的动人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