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 > 教育聚焦 > 正文
黄浦区推进创新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
发布日期:2019-09-22    作者: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开展创新教育,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建设的基础工程,事关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百年大计。《上海教育现代化2035》中将“推进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实施路径之一,并提出了“创新教育及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程”,把培育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能力作为上海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为上海建成创新之城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夯实基础。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上海市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上海教育现代化2035》和《上海市面向2020年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按照《黄浦区面向2020年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的精神,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根据全国教育大会和上海教育大会的部署,立足黄浦区加快建设卓越全球城市核心区、聚力打造创新生态环境最优区域的区域发展定位,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学生喜欢的学校”的根本追求,以“打造海派文化的精品教育”为办学目标,以“深入五育并举,聚力创新教育”为育人目标, 以创新教育整体带动黄浦教育现代化的加速推进,把开展创新教育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上海教育大会精神,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的重要举措;以创新教育深刻诠释教育发展价值追求,把开展创新教育作为回归教育本质,“点燃”和“激发”学生内在成长驱动和创新活力的客观需要;以创新教育系统扎实推进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把开展创新教育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学生喜欢的学校基础性工程的深入推进。

二、基本原则

(一)适切性:遵循规律、因材施教,让创新教育成就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创新教育是面向不同学段、每个学生的教育。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在项目设置、专家指导的选择、组织等环节,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在主题开发与活动内容选择时,要重视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引导学生围绕活动主题,自定活动目标任务,提升自主规划和管理能力。

(二)连接性:学段衔接,协同融合,让创新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课程的内容设计应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处理好学期、学年、学段之间的有机衔接,构建科学合理的活动主题序列。结合课程改革,在现有课程架构的基础上,按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将创新教育有机地融合在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中,促进学校课程建设。

(三)实践性:重视体验,崇尚探究,让创新教育提升学习素养与实践能力

探究乃是创新教育关键的一环。应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出独到的见解、设想与独特的做法,参加更多创造性探究活动体验。课程要重视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在“动手做”“实验”“探究”“设计”“创作”“反思”的过程中进行“体验”,培养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四)开放性:课堂内外联动、线上线下链接,让创新教育时时处处泛在、学习时空重构

学生学习上的开放对创新尤为关键,应当引导和鼓励学生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扩大视野,开阔思路,重组经验,发挥出创造的潜能。在学习内容等,课内课外结合、学科之间融合,在信息技术方面,线上线下、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共同支持,构建开放无边界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充分的学习空间;对校内空间创意设计巧改造、再布局,充分挖掘和依托社会各种资源和力量,构建全社会共同支持发展创新教育的良好生态。

(五)全面性:爱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兼备、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并重、让创新精神、创新人格与能力同步成长

创新素养应该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不仅要有创新能力,还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这就需要创新教育同步从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上对学生进行培育,更重要的是通过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的途径,让学生既内化红色基因,让创新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同心同向,又外拓国际视野,让创新与时代进步、人类命运的世界格局与时俱进,从而真正成长为能报效祖国、服务社会、推动世界进步的创新人才。

三、行动目标

经过3年努力,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对创新教育的探索实现全覆盖,创新教育体系完整、常态实施、优质推进,师生创新素养全面提升,着力培养创新英才,将创新教育打造为黄浦教育的重要特色和品牌。具体目标:

 ——创新教育体系更加健全。政府大力支持、顶层设计创新教育政策体系,初步确立不同学段创新素养的培育目标,创新教育区本课程体系基本构建并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建立并运行区域创新教育学习实践平台、重构创新学习空间,保障创新教育常态实施、优质推进,探索符合创新教育规律和特点的学生创新素养和学校创新驱动的评价机制,形成有黄浦特色的创新教育体系,为全市提供鲜活经验和典型案例。

——创新教育品牌更加鲜明。引领、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从管理、课程、课堂、评价、环境、平台等方面着手注入创新教育元素,积极开展探索,打造全方位的创新标杆学校、主题式的创新联盟学校和特色型的创新项目学校,深入培育在全市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黄浦创新教育品牌。

——创新教育成果更有实效。打造一支践行创新教育理念,明晰创新教育培养目标,开展创新教育实践的专业强、复合型的校长和教师队伍,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和学科领军团队。全体学生彰显创新活力,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明显增强,创新素养全面提升。探索实施“黄浦创新英才”计划,着力培养一批青少年科技创新英才。

四、重点任务

(一)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深化创新教育理性认识

1、明确创新教育价值追求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亟待形成“万众创新”的发展格局和人才储备,承担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主的区域教育必须主动对接,将创新能力的培养向前延伸,扩大覆盖。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高等教育各有侧重,特别是要避免创造性的人为消退,因此保护孩子的创新意识、激发孩子的创新思维,鼓励孩子的创新实践,培养孩子的创新素养,正是黄浦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可为、有为、必为之处。

2、打造创新教育研究中心

挂牌成立“黄浦区创新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作为区域层面统筹协调、全面推进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主要承担创新教育整体规划、辐射引领、科学研究和协同推进等职能,包括面向全区组织创新教育前沿理论资讯的学习研讨、开展创新教育的课题研究、推进分层次、多样化的创新学校创建、挖掘梳理创新教育的典型个案、总结推广创新教育的经验成果等。“黄浦区创新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内设于黄浦区教育学院,由区教育局局长担任主任,由区教育局分管副局长、区教育学院院长、创新教育特色鲜明的学校校长等担任副主任,区教育学院副院长任秘书长。

3、加强创新教育课题研究

在加快推进黄浦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全区上下要进一步转变育人理念,确立区域层面全面实施创新教育的课题研究,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成长特点和教育发展规律,从课程、课堂、平台、评价、环境等全方位渗透创新教育,既要深化五育并举,更要聚力创新,推动学生在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道路上实现创新素养的综合提升。同时,发挥各级各类学校“策源地”和师生“动力源”作用,鼓励学校积极作为、深化改革,校本化开展创新教育课题研究,推进有助于创新教育的学校管理制度,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条件,把培养学生创新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二)遵循发展规律特点,各有侧重体现学段衔接

1、学前教育:激发好奇心、重游戏活动在玩中初探究

强烈的好奇心是这一时期儿童的显著特质,常常表现为好奇、好问、好动。幼儿园要结合幼儿的年龄和生理发育特点,致力于培养富于幻想、敢于尝试、乐于表达的创新基础素养。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样式,创设满足幼儿发展需要的各类活动空间,提供丰富、有层次的活动材料,尽量调动孩子的感觉器官,使其能充分感知和观察外界事物,不断丰富孩子对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感性知识和经验,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直接感知、动手操作来发现和探究,启发孩子进行积极思维,培养他们的直观、具体、形象思维。

2、小学教育:保护想象力、重习惯养成提升思维品质

小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随着年龄增长可能会从幼年的情感外露不自觉地转向内控收敛。这一阶段教师要关注孩子心态的变化,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给予于悉心呵护和耐心引导,并要以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为主,促使学生好奇心、新鲜感巩固并转化为探究力和思考力。通过创设情境,将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并能从生活实践中提炼总结出一些规律,引导学生初步运用已有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有意识地拓宽思维广度,让学生初步形成发散性思维。

3、初中教育:强质疑解疑、重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学生好奇心已经逐渐发展成对某些学习内容的兴趣爱好,可以形成目的性强、稳定持久的学习兴趣。这个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人格,要引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并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通过质疑、解疑,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独特求新的思维习惯,引发学生逐步使用假设的、形式的、反省的抽象逻辑思维,且培育初步的批判性思维。在创新素养培养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走向社会,逐步形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态度去看待和解决个人与社会问题的意识,关心科技进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成就感来支持创新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4、高中教育:增强思辨力、重项目式研究育高阶思维

高中学生观察力、表达力都随着年龄增长而加强,思维发展上,抽象逻辑思维明显占优势,辩证思维逐步形成,是思辨力发展的关键期。高中阶段创新教育要以研究性、项目式学习为主渠道,指导学生完整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跨学科综合运用知识技能,体会科学研究方法,以问引思、以境生思,以辩拓思,提升学生高阶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能对个人感兴趣的领域开展广泛的实践探索,并能及时对研究过程及研究结果进行审视、整合、反思并优化调整,初步形成比较规范的研究报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形成科学态度、科学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做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奠定基础。

5、职业教育:显一技之能、重工匠精神鼓励创新创业

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于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职业教育要加强实验、实习、实训为主的实践学习,主动对接企业、对接社会,实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鼓励学生深入生产实际,开展技术推广和技术革新等创新和实践活动,把教学活动与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拓宽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要创造条件开设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的课程,鼓励表彰具有创业精神和立业实绩的优秀学生,鼓励学生立业创业。

(三)贯穿全程系统设计,完善创新教育实施体系

1、加强课程建设,丰富学生创新实践经历和情感体验

规范有质量地落实基础性课程,不断提升课程品质,把握学科核心素养和三维目标,将知识讲授与实验活动、探究活动、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相结合,加强学生经验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环境友好等多方面的联结,加强跨学科、复合式的整合融通,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螺旋式上升。

加强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建设,以“提升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为引领,进一步研发、完善创新教育为主题的区级共享课程,幼儿园以“童趣、童真”为基础,小学中低年级以“动手、动脑”为基础,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以“创意、创作”为基础,高中以“研究、创造”为基础,职业教育以“创业、实训”为基础。鼓励学校有计划地开发以创新素养培育为特色的校本课程,支持各学段学区、集团以共同体为单位共建共研创新特色课程群,并依托信息化技术完善各级课程资源库的构建,从而真正实现共通共享,打造创新课程特色生态圈。

丰富学校社团活动,积极培育创新社团,将创新教育与校园科技节、读书节、艺术节、社会实践等活动有机整合,丰富学生创新活动的参与经历和情感体验。积极借助高校资源,发挥中国教育学会科创教育发展中心驻地黄浦的优势,通过校企合作,进一步拓展区域创新教育课程样式和创新人才多元培养途径,支持区域、学校创新进一步丰富教育课程。

2、转变学习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个性化

转变教学理念和方式,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凸显多样化的、主动的、个性的学习方式。幼儿园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为每个幼儿提供充足的自主游戏机会、时间和选择的权利,强调学习方式的低结构、游戏性和情境化,强化幼儿与环境的互动性、体验性与多元性。中小学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拓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积极探索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课堂教学,开展生活化、情境化、跨学科、合作式的项目化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提高创新素养。

各学校要充分发挥黄浦区文化资源、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发利用互联网、校园、家庭、社区、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等学习资源,广泛开展创新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主题式研学项目,课堂内外结合、互补,让学生人人、时时、处处浸润于浓厚的创新教育氛围与生态之中。

3、配套评价机制,发挥指挥棒作用导向关注创新素养

主动对接中、高考改革,用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一关键举措,凸显导向性、真实性和客观性。强化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高中阶段招生中的应用,广泛宣传高校招生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挂钩的生动案例。各初、高中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社会综合实践平台和机会,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空间开展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支持学生围绕现实问题开展真实研究,最终让创新素养培育和提升内化为学生自主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根本驱动。

各学段要探索日常性、常态化、系统化的对学生创新素养发展实施校本评价,校本评价首先要将和创新素养的培育贯穿于日常各类学生评价,课堂教学评价要注重对学生的每一个创新素养闪光点的发掘、肯定;日常测试、考试要改革命题内容和考试形式,试题设计要以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逐步推进试题的开放性和答案的非标准化,增加探究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校本评价还要与学校创新特色课程融为一体,使学生在获得创新成就感中增强自信、乐于探究、自主发展。

在对学生评价的同时,区教育局结合学校办学绩效考评,进一步建立对各级各类学校创新教育实施情况的评价,教育督导部门定期开展创新教育特色专项督导,推进以学校自评和教育行政部门、学生、家长、社区共同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逐步实现管办评分离,以专业评价促进创新素养有效落实。

4、优化资源配置,空间再造平台支撑校内外联动发展

深化创新实验室建设。拓展并重构学习空间,加强创新实验室建设的区域性规划统筹,深化实施空间环境创意设计项目,探索建立促进空间创意项目和创新实验室持续发展的评价机制,推动空间创意项目和学校创新实验室与拓展型课程、校本课程的结合,强化体验性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进一步服务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

优化信息技术平台支撑。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标杆校项目建设为触点,支持学校进行智慧校园建设的探索,与人工智能领域龙头企业开展合作,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合作的实验基地学校建设。重点打造两大平台:一是创新教育学习实践平台,线上线下、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共同支持,集聚区级共享创新特色课程资源,构建开放无边界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充分的学习空间;二是学生学习行为数据采集分析平台,进一步探索无感知物联网等新技术的运用,收集积累学生多种学习行为数据、跟踪学生的学习轨迹,形成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创新素养发展的“数字画像”,更清晰地洞察学生学习过程与思维特点,从而更精准地实施因材施教。

打造区域创意中心。发挥区青少年艺术活动中心、科技活动中心和劳技中心的资源集聚、专业辐射、活动丰富的优势,加强整合、聚焦特色、提升效能,打造成为区艺术创意中心、科技创意中心、劳技创新中心,对各级各类学校实施创新教育进行辐射带动、挖掘提升、让学校共享创新教育资源。

深化对外合作交流。依托中国教育学会科创教育发展中心,在整合开发课程、开展教师培训和建设实验基地等方面提升创新教育品质。进一步深化与高校合作联动,拓展与不同特色高校的合作,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多样化发展方向,在实验室建设、课程资源共享、学科专业人才早期培育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探索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在创新人才培育上的有机衔接。积极服务长三角教育一体化战略,与安徽合肥、浙江宁波等地区开展合作交流,定期轮流作为东道主牵头举办长三角地区“创新教育”主题交流活动。拓宽师生创新视野,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创新教育交流与合作,创新教育国际前沿发展动态纳入跨文化国际理解教育。

(四)点面结合分层推进,打造创新教育阵地联盟

1、创新教育标杆学校

区教育局制定创新标杆学校建设方案,科学规划、系统设计,将有一定基础、特色的学校培育成为全方位的创新标杆学校,形成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中职)相互衔接和配套的创新教育特色学校体系,鼓励支持若干所学校将创新教育特色试点做强做优、迭代升级,在聚力创新教育、培育创新人才上进行由点及面的深入探索。

2、创新教育联盟学校

依托学区化、集团化建设布局,围绕创新管理、创新课程、创新课堂、创新评价、创新空间、创新平台等不同主题,鼓励学校打破校际壁垒,围绕某一创新元素,开展组团式研究,以同质研究、联合培养、分项试点等多种校际互动模式推进,打造主题式创新教育联盟学校。

3、创新教育项目学校

引导、鼓励各级各类学校积极规划、开发与学生年龄阶段和兴趣特点相匹配、与学校文化积淀相适应的创新教育特色项目,并进一步做强特色、擦亮品牌,打造特色型的创新教育项目学校。搭建跨校跨区创新教育展示平台,互学互践、补齐短板,发扬特色,打造区域创新教育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五)重视教师培养激励,提升创新教育专业水平

实施教育人才培养和激励计划,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乐教,探索与师范学校建立优秀人才实践基地,加快补充紧缺教师,破解结构性不平衡,保障各学科教师队伍配备充足、结构合理。设立“创新教育种子教师培养计划”,加强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唤醒专业自觉,提升创新教育能力,加大培训力度与实效,以创新教育理念、创新课程实施、创新素养内涵把握、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指导为重点,通过专题讲座、实践操作、沙龙研讨等形式开展分层分类的区本专项培训,切实提高一批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跨学科学习以及科学探究能力。完善教师绩效考核标准,将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每年全区评选若干节创新优质课,三年内评选若干名区域创新教育领航教师。

(六)提升学生创新素养,探索创新人才早期培养

探索支持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学生发展、提升创新素养的有效途径。实施“黄浦青少年创新英才”计划,建立特长学生发现、识别、评估和个性化成长促进机制,试点实施特需课程和弹性学制。试点开展面向全区在校学生进行“创新英才”遴选,后续利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各类资源,积极组织开展创新教育冬令营、夏令营、主题式研学等活动,配备成长导师,为这批优秀苗子搭建更高的平台。积极举办“好问题”大赛、“好作业”大赛、“奇思妙想”创意秀等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提升创新素养,展示创新人格搭建多样化平台。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由教育、文化、科委、科协、共青团等部门和机构共同参与,构建区域创新教育资源整合机制。充分发挥区域内科学文化场馆、图书馆、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等部门和机构在推进创新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和推进创新教育的良好局面。建立创新教育专家资源库,将全国、全市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专家教授、教育管理者、教研人员、部分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等专家学者纳入专家资源库,参与对区内各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创新教育情况的专项指导,跟踪服务。

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创新素养教育工作的认识,要将全面推进创新教育作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大会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大事要事来抓,把创新教育的要求落实在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切实推动创新教育工作取得成效。

(二)加强宣传引导

组织编印创新教育行动指南和案例集,宣传区域创新教育的推进成效,总结区域创新教育的工作经验。借助各类媒体加大对创新教育工作的宣传,要使广大师生、家长进一步认识到创新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促进创新素养教育扎根校园,深入人心。特别是要加强家校互动,结合推进创新教育的要求,及时收集积累适合家长参阅的创新素养教育材料、案例等,依托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开展家长培训,把创新素养教育的相关理念、内容、目标及学校开展的创新素养教育导向传递给家长,通过家校互动,切实转变家长的成才观,形成育人合力,构建家校共育的创新素养教育体系。

(三)增进专业交流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骨干教师积极学习区内外创新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先进经验。每两年举办黄浦创新教育高峰论坛,不定期开展以创新教育为主题的研讨活动,邀请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围绕创新教育的重点、难点、突破点和增长点,进行高端研讨,对区域创新教育的推进把脉诊断,不断提升黄浦创新教育的文化品位、育人品质、特色品牌。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