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敬业之家 > 校友之窗 > 校友动态 > 正文
投笔从戎锻炼成长,才华超群写下经典——记敬业校友沈西蒙
发布日期:2024-12-19    作者:袁凌蓉

沈西蒙生于1919年上海一个普通邮差家庭。沈西蒙在私塾念了二年书,转入小学,毕业后进入上海敬业中学读书。沈西蒙从小喜欢文艺,尤其喜欢音乐、戏剧、文学。他自幼与大哥沈孟先比较亲近,大哥是中共地下党员,沈西蒙从大哥处接触到鲁迅、茅盾、柔石等进步作家作品,向往革命。三十年代上海左翼戏剧活动十分活跃,曹禺、田汉等进步作家的《雷雨》、《日出》、《猛虎之夜》等剧作常有演出。一些外国剧作,高尔基的《母亲》、易卜生的《娜娜》等,对沈西蒙很有影响。他参加救亡文艺团体“扬帆社”,曾在高尔基《母亲》中饰演鲍威尔。1938年沈西蒙参加上海救亡战地服务团,在各地上演《放下你的鞭子》等救亡戏剧。十九岁的他写了第一个剧本《好男要当兵》,初显才能。此剧由战地服务团在各地位演出,激发民众抗日热情。

1938年秋天沈西蒙经南昌新四军办事处介绍,转入皖南新四军军部参军。历任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戏剧组长、文工队长、剧团团长等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沈西蒙充分展现他出色的创作和领导才能。

1942年他创作话剧《红小鬼》,宣传抗日统一战线既团结又斗争的方针。1943年他创作《重庆交响乐》,揭露国民党反共倒退逆流。

图片

1945年前线剧团合影

1944年抗战进入相持反攻阶段,为配合整风学习,苏中军区党委决定将郭沫若写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搬上舞台。此剧经夏征农、吴天石、沈西蒙讨论后,由年轻的沈西蒙执笔创作。沈西蒙才思喷涌,点墨编织剧情,用了十多天时间,潜心写出多幕历史剧《甲申记》。写好后他组织苏中军区前线剧团演出。剧团王啸平(著名作家王安忆父亲)担任导演,茹志鹃(王安忆母亲)也参加演出,饰演长平公主。

图片

右一为茹志鹃

《甲申记》在苏中、苏北根据地上演引起轰动,戏很好看,生动表现了李闯王义军由盛至衰的过程。露天舞台上呈现的金銮殿富丽堂皇,古战场景令人眼花缭乱。戏中有歌舞穿插、乐队伴奏,场面恢宏,气度不凡。精彩演出深深震撼观众心灵,人们奔走相告,无不先睹为快;徒步而来,席地而坐,场场人山人海,看过还想看。没看过的新四军往往几十里急行军,看完后又是一阵急行军,回到驻地已是鸡叫黎明。一时间,李闯王、李岩、刘宗敏、崇祯皇帝、长平公主、陈园园等艺术形象,成为人们议论中心。不做李自成、不当刘宗敏的警示语响彻耳际。戏中由沈西蒙、胡天石作词,沈亚威作曲的《庆元宵》、《迎闯王》、《园园曲》等歌曲,一时唱遍苏中、苏北。沈西蒙执笔创作的《甲申记》,对当年抗战后期的整风运动及争取抗战胜利,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图片

《甲申记》当年演出剧照

历史剧《甲申记》沈西蒙注重在强烈的戏剧冲突中塑造人物,富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2001年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在上海与文艺工作者联欢时,饶有兴趣地谈他当年看历史剧《甲申记》的感受,他说他至今仍会唱《园园曲》。时隔几十年后,2002年上海艺术中心重新将《甲申记》改编排演搬上舞台,仍获得观众一致好评。

在抗战期间沈西蒙还创作了《盐城之战》《花子街战斗》等戏剧。与战友、作曲家沈亚威合作创作歌曲《打个胜仗笑哈哈》、《江海谣》等歌曲,在根据地广为传唱。

解放战争期间,沈西蒙任第三野战军文工总团副团长。1948年打开封,沈西蒙到前线组织战地鼓动,战斗打得十分激烈,前线指挥员希望沈西蒙写一个部队进城后,宣传解放军城市政策的戏。沈西蒙蹲在城墙根下掩体里,在枪炮的呼啸声中,用了二三小时写出广场剧《买卖公平》。第二天打下开封后,文工团在开封街头上演,开封老百姓纷纷称赞演得好,演得及时。

图片

沈西蒙1950年拍的照片

全国解放后,沈西蒙任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院长(前线话剧团前身),当全国普天同庆解放,沈西蒙陷入沉思:胜利来之不易,他想起毛主席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军事思想,回想他随部队苏北七战七捷后,主动撤退到山东、南征北战的经历,激情澎湃地写了多幕话剧《战线》。

图片

1951年由华东解放军艺术剧院演出,受到观众热烈欢迎。陈毅司令员看后极为赞赏,亲自组织拍电影,经沈西蒙改编,1952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南征北战》。这是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史诗性的战争影片,生动描写1947年初我华东部队在敌强我弱形势下大踏步后退、诱敌深入、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取得胜利的历程。影片真实再现我军用两条腿跑过敌人汽车轮子,大沙河阻击,抢占摩天岭,攻打凤凰山的战斗场景。

图片

影片以宏阔,精美的历史画卷,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浓郁的生活气息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直至今天“不是国军太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影片中许多经典段落和台词仍为人们津津乐道。《南征北战》成为我国银幕史上当之无愧的艺术杰作,几代人不可磨灭的共同记忆。

图片

电影《南征北战》中的镜头

1954年沈西蒙率文工团到朝鲜慰问演出。在他熟悉的老部队九兵团20军采访时,他被长津湖战役杨根思英雄事迹深深地感动,满怀激情写了大型话剧《杨根思》。剧中他尝试在舞台上直接表现战争的可能性,此剧参加全国首届话剧会演,获演出一等奖、剧本创作奖。

1960年上海警备区某部八连被国防部命名为“南京路上好八连”。上警司令员王必成请许世友司令派大才子沈西蒙将好八连事迹搬上舞台,许司令同意,点名要军区文化部长沈西蒙写戏。沈西蒙欣然领命,深入好八连当兵50余天,与连队指战员同吃同住同训练体验生活。在连队时与前线话剧团导演漠雁、好八连所在团新闻干事吕兴臣一起讨论,然后由沈西蒙执笔写了多幕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

图片

沈西蒙(中排右三)与好八连战士们合影

沈西蒙创作中不拘泥好八连真人真事,而是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描写刚刚结束解放上海战斗之后,解放军一个英雄连队奉命在繁华的南京路上站岗放哨,在这号称“十里洋场”地方,又展开惊心动魄的复杂斗争;国民党反动派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派一伙特务潜伏下来进行破坏,一方面对解放军进行腐蚀,叫嚷让共军“红的进来,不出三个月趴在南京路上发霉,变黑,烂掉”,连队官兵接受新的考验,与反动势力进行殊死斗争。

剧本戏剧性很强。戏的激荡人心的力量,在于它深刻的主题思想是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体现的。戏成功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如指导员路华、连长鲁大成、排长陈喜、班长赵大大、新战士童阿男、老炊事班长洪满堂、农村妇女春妮等。沈西蒙将这些人物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复杂的斗争中进行刻画,显得十分动人。

图片

戏很注重通过细节描写人物的思想性格,如写陈喜两次扔掉部队发的布袜子,春妮给陈喜补衣服,陈喜把线扯断等,都富有深刻的寓意。人物幽默的语言,戏剧性的冲突,妙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戏中春妮临别时给丈夫陈喜写了封信,当陈喜看信,春妮情喜意切地读信,让人感动得落泪。陶玉玲在戏中将春妮这个妇女干部演得光彩四射。戏中精彩的情节让观众深深地被吸引。戏生动真实地表现了英雄部队在经历战争后转入和平时期经历新的考验,在反腐蚀斗争中的成长。

《霓虹灯下的哨兵》在北京上演后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周总理亲自组织专家们座谈,指定由沈西蒙改编成电影,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周总理特别关照,电影要用前线话剧团原班人马,一句台词不能改,一个演员不能换。点名由八一厂王苹导演,因为她既熟悉部队生活,又熟悉上海。1964年影片《霓虹灯下的哨兵》上映,受到广大观众欢迎,成为建国后一部久演不衰的军事题材经典影片。

图片

《霓》剧剧照

随着《霓》剧创作成功,沈西蒙成为一时风光无限的人物。但时隔不久,1966年文革风暴来临,沈西蒙转瞬之间,受到狂风暴雨般批判,他被作为文艺黑线在南京军区的代表人物、修正主义分子、走资派,受到造反派残酷的批斗迫害。《霓虹灯下的哨兵》也被批为毒草禁演。《霓》剧中饰演连长鲁大成的演员宫子丕被批斗至死,饰演春妮的演员陶玉岭被复员到南通当工人……。在沈西蒙受到批判迫害的关键时刻,军区许世友司令伸出援手,派人将沈西蒙押到部队农场劳动改造,实际上将他保护起来。直到1975年邓小平上台全面主持工作,沈西蒙才正式解放,恢复军区文化部长领导职务。

以上内容转自 方全林 大别山的钻山豹 2023年01月31日 《恩师沈西蒙散记(二)


相关信息